为丰富全国科普日的内容,提高我省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天文和地球物理知识,河北省科技馆特邀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周旭研究员于2008年9月20日到省会作题为《中国南极天文》的科普报告,报告对公众免费开放。 9月20日上午九点,省科技馆宇宙剧场座无虚席,《中国南极天文》科普报告准时开始。报告由河北省科技馆陈雪刚副馆长主持,北京天文学会理事、河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李冀教授代表北京天文学会致辞。讲座中周旭研究员首先向大家介绍我国进行南极科学考察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以及在南极地区建立天文观测站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虽然南极的冰穹A(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最低温度低于零下83摄氏度,仅仅有0.5个大气压,人很容易出现缺氧。但也正因为其“恶劣”的气候条件,天文观测站具备环境好、风速小、干扰少和视角大等观测特点,冰穹A也成为了天文观测条件最佳地之一。 接着,周旭研究员以南极科考实地拍摄的视频资料为背景,结合自己的南极科考经历,向大家详细讲述南极科考队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最终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功地在南极的冰穹A安装了包括光学望远镜阵列CSTAR在内的各种天文观测和台址测量仪器。作为参加中国第二十四次南极科考并在南极建立天文自动观测站的两位天文学界的专家之一,周旭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南极高原天文观测站的功能:天文寻址,测定相关参数,为建立天文台做准备;自动观测站配备的望远镜阵还担负着将监测南极天顶一定范围的天体,进行变星监测及统计分析,寻找系外行星、超新星等。总之,南极天文自动观测站的建成,对我国天文研究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学研究实力。最后,周旭研究员还耐心回答了现场观众关于南极自动观测站建设、设备运行等问题。为激发公众对南极天文的兴趣,河北师范大学杨大卫教授又通过河北省科技馆宇宙剧场的天象仪设备,向观众介绍了南极的美丽星空,将此次科普报告的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省科技馆举办此次科普讲座的目的旨在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基本天文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在科学领域坚忍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河北电视台、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此次科普讲座进行了报道。 相关连接: 周旭,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科学家,兼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曾被中国天文学会评为优秀青年天文学家,1998年集体获中国科学院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国内的天文界专家,参与了我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建成了中国首座南极高原天文观测站,实现了人类在南极之巅观测宇宙星空的梦想,世界最高学术杂志《Science》刊文报道了中国科学家的这一壮举。